青海省各个州县地名由来,看看你家乡的名字

青海省

因境内青海湖而得名,西汉称鲜水海,又称卑禾羌海(因属卑禾羌部落而得名),王莽改称西海(以为西方之海;与北海、东海、南海对应),北魏始称青海(意为青色的海;注:后世蒙古语称之库库诺尔,藏语称之错温波,均为对汉语“青海”的译称,译为“青/蓝色的害”)。

今青海地区,唐、宋为吐蕃地,明为西番地,清雍正三年(年),置青海办事大臣。年6月,改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办事长官。年8月,增设青海蒙番宣慰使(职权于青海办事长官重叠),年10月,裁青海办事长官,蒙藏事务统归青海蒙番宣慰使,年2月,裁青海蒙番宣慰使,置青海护军使.年1月,设立青海省。

西宁市

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,并置西都县。西晋析置长宁县(治今大通县长宁镇),因长宁水为名。宋崇宁三年(年)置西宁州,取西陲安宁、西事底宁之意命名。明设西宁卫,清置西宁府,后改西宁县,年置西宁市。

城中区

位于西宁市城区中部而得名。年由城东区析置城中区。年撤销,并入城区。年更名城中区。年撤销。年恢复城中区。

城东区

位于西宁市城区东部而得名。年分别设立城东区和东关回族自治区,年撤销东关回族自治区并入城东区。年撤销,并入城区(年更名城中区)。年由城中区析置城东人民委员会。年恢复城东区。

城西区

位于西宁市城区西部而得名。年设城西区。年撤销,并入城区(年更名城中区)。年由城中区析置城西人民委员会。年恢复城西区。

城北区位于西宁市城区北部而得名。年设郊区工委,年成立郊区办事处,年正式成立郊区,年更名城北区。

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宋崇宁三年(年),改达南城为大通城(今门源县浩门镇)。清雍正三年()置大通卫(治今门源县浩门镇)。乾隆九年()大通卫迁治白塔城(今大通县城关镇),乾隆二十六年()改大通卫置大通县。年迁驻桥头镇。县以大通河(古名浩亹水,因宋大通城而改名)而得名。年改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。

湟中县年由西宁县设湟中县。因地处湟水中游,古为“湟中地”,故名。

湟源县年改丹噶尔厅置湟源县,因地处湟水源头而得名(注:后由本县析置海晏县,湟水源头今位于海晏县)。别称丹噶尔。清雍正三年()筑丹噶尔城,属西宁县。道光九年(年)析西宁县置丹噶尔厅,年改设湟源县。丹噶尔,系“东科尔”转音。因境内东科尔寺(一译东科寺,位于湟源县日月乡寺滩村东科河畔;清顺治初年西藏东科尔人来此建寺,故名)而得名。东科尔,部落名,其义不详;一说意为“白海螺”。

海东市

年设海东地区,驻平安县,因位于青海湖以东而得名。年改设海东市,驻乐都区。

?乐都区

后凉置乐都郡,北魏废乐都郡,置乐都县,后废。北宋置乐州,后废。明置碾北卫、碾伯所,清雍正三年(年)置碾伯县,年改名乐都县,取历史上的乐都县一名命名,年改设乐都区。乐都,山谷名,系羌语,其义不详。汉时称落都、洛都谷(一作雒都谷),后雅化为“乐都”。藏语继承古羌语,意为“双岔沟口”或“三条沟交会的地方”。按:碾伯,一作碾北,藏语“年保/年宝”的同音异译,意为“山神”(或羊神),寓意吉祥、平安。

平安县年由湟中县析置平安县,因驻地平安镇而得名。

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年析乐都县置民和县,因部族繁杂,取义民众和睦。年改

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。

互助土族自治县年析西宁县置互助县,因部族繁杂,取义互助协作。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区(县级),年9月改称互助土族自治县。

华隆回族自治县

西魏废帝三年(年)置化隆县。因境内化隆谷(一作挖隆谷,藏语作哇隆)而得名。化隆,羌语,其义不详。藏语继承古羌语,意为“黄牛(沟)”。唐先天元年(年),为避李隆基名讳,改化隆县为化成县。天宝元年(年),又改为广威县,后陷于吐蕃。清乾隆九年(年),在今化隆巴燕置巴燕戎格抚番厅,年改设巴戎县,年改名巴燕县,年改为化隆县,取历史上的化隆县一名命名。年设化隆回族自治区(县级),年改名化隆回族自治县。按:巴燕戎格,一作摆羊戎,简译为“巴戎”,蒙古语,其中“巴燕”意为富饶。

?

循化撒拉族自治县

北宋筑循化城,清雍正八年(年)置循化营,取“遵循王化”之意命名。乾隆二十七年(年),移河州同知于循化,改置循化厅,年设循化县。年设循化撒拉族自治区(县级),年改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。

海北藏族自治州

年设立海北藏族自治区(专区级),因位于青海湖以北而得名。年改称海北藏族自治州。

海晏县1?年由祁连自治局析置海东设治局,旋改名海晏设治局,因邻近青海湖,取“海晏河清”之意命名。年改设海晏县,年设海晏区,由湟源县领导。年恢复海晏县,年改设海晏藏族自治区(县级),年复改海晏县。

祁连县

年由门源县析置祁连自治局,以境内祁连山为名。年由门源县领导,年改设祁连区(县级),省直辖。年设祁连自治区(县级),年改祁连县。

刚察县

年设刚察区(县级),年改设刚察县,因当地藏族“刚察”部落(一译岗察、冈察,语义不详;该部落来自今贵德县常牧镇冈察村)为名。

门源回族自治县?年析大通县置亹源县,因地处古浩亹水(即今大通河;古浩亹水,亦名阁门河,《晋书·音义上》:“亹者,水流夹山,岸若门”,孟康曰:浩亹读合门。颜师古曰:浩音诰,水名也,亹者,水流峡中,岸深若门也。西汉曾置浩亹县,治今甘肃永登县河桥镇;北宋在浩亹河上筑大通城,此河遂因大通城而改称大通河)源头而命名。年设亹源回族自治区(县级),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,年,亹源简化为门源。

黄南藏族自治州年设立黄南藏族自治区(专区级),因地处黄河以南而得名。年改称黄南藏族自治州。

同仁县

年析循化县置同仁设治局,旋改为同仁县,因部族繁杂,取一视同仁之意为名。年改设同仁藏族自治区(县级),年复改同仁县。

泽库县1?年析同仁县南部地区置泽库县。泽库,藏语意为“泽曲(河)谷地”。

尖扎县

年析贵德县东部置尖扎区(县级),因当地藏族尖扎部落(意为“野兽出没的地方”,一说意为“哥哥的后裔”)为名。年设尖扎县。

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清?雍正三年(年)于黄河以南设和硕特前首旗、南左中旗、南右中旗、土尔扈特南前旗四个蒙旗,统称“河南四旗”。年设立河南蒙古族自治区(县级),年改称河南蒙族自治县,年改名河南蒙古族自治县。因地处黄河以南而得名。

海南藏族自治州年设立海南藏族自治区(专区级),因位于青海湖以南而得名。年改称海南藏族自治州。

共和县

年析西宁县、湟源县置共和县,取“五族共和”之意故名。年改设共和藏族自治区(县级),年复改共和县。

同德县?年析贵德县置同德县,取“(边民)同服(中央)德化”之意命名。年设同德藏族自治区,年复改同德县。并赋予县名“同心同德”的新意。《中国地名语源词典》称“由同仁、贵德二县析置同德县,……由同仁、贵德各取一字为名”,误。笔者按:同德县并未从同仁县析地。

贵德县西?汉筑归义城(在今贵德县尕让乡境内),元至元八年(年)设贵德州,取“以德为贵”之意。明洪武四年(年),改贵德州为归德州,洪武八年(年),又改为归德守御千户所,清乾隆四十七年(年),改归德所为贵德所。乾隆五十六年(年),改贵德所为贵德厅。年改设贵德县。

兴海县年置兴海设治局(一名大河坝设治局),取振兴青海之意。年改设兴海县。年改设兴海藏族自治区(县级),年复改兴海县。

贵南县1?年析贵德县南部地区设贵南藏族自治区(县级),因原为贵德县南部地区,故名贵南。同年改为贵南县。

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,藏语意为“反败为胜的头人”。相传过去有格龙巴部落反败为胜,打败其他部落,故名。明清之际,出现“郭罗克松”(意即“三郭罗克、三果洛”)的名称,清代通译“郭罗克”,清末,又译“俄洛”。民国以后,通译“果洛”。年设果洛区,年设立果洛藏族自治区(专区级),年改称果洛藏族自治州。

玛沁县1?年析甘德县置玛沁县。玛沁,藏语音译,系“阿尼玛卿山”一名的省译,意为“黄河上游最高大山”。

班玛县?年设班玛县。班玛,藏语音译,意为莲花。

甘德县1?年设甘德县。因境内有甘德贡麻、甘德哇尔麻、甘德休麻三条沟,取其中的“甘德”(意为安乐、欢乐)而得名

达日县1?年设达日县。因境内达日河(藏语达日曲、达日勒曲、达尔洛曲)得名,“达日”系藏语“兴旺发达”之意。

久治县1?年设久治县。县名系藏语译音,意为团结。

玛多县?年析甘德、达日两县置玛多县。“玛多”系藏语“黄河源头”之意。

玉树藏族自治州年设立玉树藏族自治区(专区级),年改称玉树藏族自治州。玉树(又译作玉舒、优秀、优受),藏语意为“(宫殿)遗址”。相传过去有部落头人垦布那钦(一译肯布那钦)率领部众在通天河支流聂恰曲流域(在今治多县境内)、格萨尔王岳父嘉洛的宫殿遗址(格萨尔王妃珠姆/一译朱毛的诞生地)一带活动,其部落遂被称为“玉树(优秀)”族。

玉树县1?年设玉树理事,年改设玉树县。“玉树”藏语意为“遗址”,为传说中格萨尔王妃珠姆/一译朱毛的诞生地,故名部落为玉树。

杂多县年析玉树、囊谦二县置扎朵县(一译杂朵县),年改译为杂多县。“杂多”为藏语“杂曲(即澜沧江)上游”之意。

称多县1?年析玉树县置称多县。因境内藏族称多(意为“万人聚集”)部落而得名。

治多县1?年析玉树、称多两县置优秀县(优秀,藏语,为“玉树”异译),年底更名直多县,年改译为治多县。“治多”系藏语“治曲(即长江)上游”之意。

囊谦县1?年析玉树县置囊谦县。因境内藏族囊谦(藏语“囊伦谦宝/囊伦钦布”的简译,意为内大相)部落而得名。

关于·About

订阅与联系

①新浪微博

青海网欢迎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长春白癜风医院
白颠风是怎么引起的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eihaishizx.com/bhsmj/598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